广州2.5D地图_智慧园区可视化
发布日期:2020-09-12 浏览次数:753

智慧社区优势与机遇
智慧社区在新兴技术发展后,融合的项目增多,其重要性也随之提高。从移动互联网端到智能设备,给住户带来的便利,住户深有体会。智慧社区的设备项目增多,融合在一个平台,给智慧社区发展带来契机,未来智慧社区会迎来大发展。
多设备设施集成
随着物联网发展,社区的设备设施得以数字化、智能化,在工作效率上大大提升。智能门禁、智能停车、智能监控系统,过去可能是多家公司来建设。在功能上也比较传统。出现故障后需分别找相应的售后公司,比较麻烦。而智慧社区项目,统筹这些项目,售后维护更简单,由一家公司统一管理。
使用便捷性提升
用户使用统一的智慧社区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在注册一次后即可统一使用智慧社区的多个项目。过去你想使用停车软件,要注册一次,要使用智能门禁,又要注册一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智慧社区就是一个统一的平台,从生活各个方面去解决住户生活方面的问题。
总结:智慧社区是各个子项目的集成,融合多项技术于一身,优势越来越明显。未来全国很多小区,急需智能化改造,而且国家也很支持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对于智慧社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详解网格化管理的核心逻辑
网格化管理是无缝隙政府的流程再造,通过组织空间的社区化集聚、组织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和组织信息的技术化连接,达成治理重心的下沉和治理资源的整合,实现对网格内人、物、事、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试图形成一个全方位、多维度、高韧性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支撑。
网格化管理通过下沉治理重心、整合治理资源,严密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力量共同塑造着我国基层治理的格局和图景,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显著增加。有效防范和化解基层治理风险,亟需再造基层治理单元,寻求治理重心下移、治理资源整合的有效制度机制。作为基层治理的重大组织和制度创新,网格化管理的核心逻辑在于,在全新的治理情境中实现超大规模社会再组织化和寻求有效治理单元以构建新秩序。自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以来,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和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深圳、成都、杭州、武汉、扬州、烟台等10个城市(区)随后推广网格化管理,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扩散。具体而言,网格化管理就是一种融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变革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其基础在于将城乡社区细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对网格内人、物、事、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试图形成一个全方位、多维度、高韧性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过重组城乡基层社会,严密基层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凭借精致化的治理单元划分延伸治理链条、细分管理单元和下沉治理资源,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一方面,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架构下,增加“网格”这一新的治理层级,明确和细化网格员、网格服务团队的具体职责与基本任务,网格化管理使得治理单元更加细化和优化,实现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再组织化。另一方面,网格化管理通过下沉职能部门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和组织市场及社会力量参与到排查消防隐患、治安巡逻、矛盾化解、司法救助、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等民生服务工作之中,将多元主体和分散的治理资源在网格这个治理单元中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有利于基层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产。通过重构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下沉党政资源的同时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创新基层组织的运作机制,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组织严密性。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基层治理能力。通过细分管理网格,编织出一张密集而精细的基层治理之网,基层社会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同时,通过常规化和制度化的信息排查方式,把矛盾、风险、隐患排查置于网格之中,有效提升了基层政府的风险治理能力。另外,利用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的信息系统,对网格内的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舆情和风险等信息进行全面而动态的掌握,现代技术有机嵌入网格化管理体系中,有利于更好把握治理对象的需求和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