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景区大数据分析决策_社区三维GIS
发布日期:2020-09-11 浏览次数:766

智慧社区为何受到追捧?
今年智慧社区成为热点,打造“新基建”构筑智慧型社区,成为各地目标。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改善生活品质,起到关键作用。
大数据有效管理
智慧社区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配合物联网技术,搭建大数据。各个社区相对独立,又有统一性,在智慧社区平台统一管理。实时更新社区数据,保证数据有效性。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硬件情况、用户痛点及需求,来优化硬件功能与服务项目。
构建社区邻里圈
如今各种贴吧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人,贴吧成为大家交流的媒介。智慧社区也有同样的作用,智慧社区邻里圈,构建邻里沟通交流渠道。如车位、房屋出租、二手买卖、新鲜事分享、热点话题发起等,形成一个社区沟通的圈子。
安防打造便捷、安全社区
社区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搭建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物联网硬件设备,不仅能够保障社区安全,在便捷性上有了很大提升。如智能梯控、智能门禁、智能停车等,这些设备在安全性上有保障,在使用过程中较传统的设备便捷性上也有提升。在用户使用了设备后雁过留痕,对于可疑人员追踪,具有重要作用。
综述
智慧社区得到各方支持,打造“新基建”围绕智能化,打造智慧社区。如今社区居民逐渐习惯智能硬件带来的便利。浩邈智慧社区的门禁系统,打造安全社区,同时在便捷性上做优化。人脸识别开门、手机开门等开门方式得到认可。对于智慧社区建设,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在我国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由于工作局限,笔者所接触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应用于城市社区之中,因此本文的讨论范围,默认为城市社区):
一是各网格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二是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使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于维稳、计生、办证等琐事上。
三是基层筹资渠道有限。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基层尤其是社区一级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当前网格化管理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