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智慧看守所_车间可视化管理
发布日期:2020-11-15 浏览次数:936

“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在我国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由于工作局限,笔者所接触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应用于城市社区之中,因此本文的讨论范围,默认为城市社区):
一是各网格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二是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使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于维稳、计生、办证等琐事上。
三是基层筹资渠道有限。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基层尤其是社区一级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当前网格化管理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BIM技术成为当前热潮 你真的了解BIM吗?
如今BIM成为建筑领域无处不在的热词,学习BIM技术也是当前的热潮,以下是有关BIM的相关资讯,供参考阅读。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BIM的推广与发展持续颁发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必然会呈现一片井喷的现象。但对于刚进入BIM圈的朋友,肯定还有很多不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吧!
般来说,我们一提到BIM就想起3D模型,就是把以前的2D图纸,转化成三维模型,那如果BIM真的可以这么简单,何必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建模呢?直接用3D CAD不就好了,或者用3D MAX把模型做的漂漂亮亮的不就好了吗?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建筑信息模型与一般绘制建筑3D软件的不同的处,即在其模型背后,是藉由广大的数值,以及清楚的参数支撑。同时也是一个眼睛能够直接看的到、可视化的3D模型,因此,即使是没有受过训练的业主或是一般人,也能够直接的感受到由建筑师所设计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知道BIM与传统3D软件有个明显区别的,传统3D建模软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视觉的效果上,例如3D MAX、MAYA等。BIM的参数化与数字化则是其基础概念的两大亮点,使得参与建筑项目的工程人员,可以轻易的由模型中提取各部分组件的数量或属性,也可以针对各项工作给予不同的定义。例如建筑物外观、空间关系、地理信息、建筑物组件数量与属性、相关厂商资料以及工程图说、采购细节、环境条件、提送程序与建筑物质量规范等。
可以说BIM是建立与维护建筑设施产品过程中信息数字化及工具应用的技术,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仿真,协助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之各项管理及工程作业的新技术、新概念与新方法。一言以蔽的,即给予三维的模型各种不同的定义与属性。有了这些定义与属性以后,即可便于使用者查询、修改、提取、使用。
众所周知,传统的建筑工程采用2D图纸来进行沟通,倘若纸本文件出现错误或是遗漏,往往会提高成本、工期展延、甚至产生争议诉讼等。BIM是于整个建筑项目生命周期之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维护中管理各项工程作业以及沟通的新技术、新概念,利用3D可视化及工具的应用,来达到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弥补传统2D图面的不足,减少工程上各专业间的沟通接口。
由此可见,BIM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者软件,更像是一个产品,用一个3D数字化模型来描述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可以说,BIM既是3D模型,又是一个数据集合,还可以视为一项建筑行为,甚至是一套系统,若建筑产业导入BIM就像在执行一套新的商务系统模式,可称之建筑信息管理。
BIM建筑结构优化管理流程,高效率、高精准度的完成工程量计算工作,有利于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做好设计变更应对,方便历史数据积累和共享,对于项目造价管理工作而言有诸多优越性,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