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车间可视化管理系统_现场可视化管理
发布日期:2020-11-01 浏览次数:849

网格化管理基础知识
网格化管理是在将现代管理理论与数字城市技术相结合后催生出的新型社会公共管理模式,那么你对网格化管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网格化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容!
网格化管理基础知识
1 、什么是网格
在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下,根据“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划小社区、划多阵地、划短距离、划清底数、划全功能、划明责任、划活资源、划实考核”的要求,征求社区、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的意见,以300至600户(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为网格单元,结合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楼院布局、便于服务等因素将社区(村)科学合理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
2 、网格员的职责是什么
社区网格员综合履行社情民意采集、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调处、居民事务代办、特殊人群帮教、治安群防群治、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职责。
3 、什么是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网格化服务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一般把一个社区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
网格化服务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网格化服务管理使得社会管理服务力量下沉、职责明确、资源整合、运转高效,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对动态人员的重点监测、对重点区域或设施的实时监控、对隐患矛盾的及时化解,有效提高政府防控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在我国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由于工作局限,笔者所接触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应用于城市社区之中,因此本文的讨论范围,默认为城市社区):
一是各网格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二是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使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于维稳、计生、办证等琐事上。
三是基层筹资渠道有限。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基层尤其是社区一级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当前网格化管理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