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管理可视化_智慧物流园区
发布日期:2020-09-20 浏览次数:716

实现智慧社区的两要素
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的智慧社区,其初衷就是想让政府的社会治理更有效率,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更加美好。这次疫情给我们的政府及相关智慧社区规划及建设部门下一步的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视管理还要重视民生,重视硬件投入还要重视软件平台,重视投资还要重视投资的效能,否则就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想要把社区建成真正的智慧社区,就要充分实现百姓生活智慧化、物业管理智慧化、社区政府智慧化、社区周边商业智慧化。笔者认为需要两个平台来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是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一个是社区运营平台,并将两个平台对接到政府多年建设的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上,才能真正实现社区的智慧化。
社区综合管理平台要将社区内的所有智能化设备做系统打通,数据连通,包括道闸、翼闸、监控、门禁、电子围栏、红外、烟感等等设备,统一化平台管理,充分利用设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管人、管事、管车,把智能化设备真正在社区内利用起来,同时将设备数据连通到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政府的社会治理提供数据保障,发挥政府投资的最大效能。
社区运营平台是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建成的基础设施,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社区内四个角色(居民、物业、政府、社区商业)的连接,建立保障民生的平台,让社区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让政府的社区服务职能快速落地,让政府的声音能直达千家万户,同时促进社区经济的快速互联网化。
社区运营平台是智慧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台怎么建立,依托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如何连接社区内的四个角色,如何运营,谁来运营等等都是智慧社区能否智慧化的关键点,关于更详尽的信息笔者将另文描述,如果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直接联系,大家共同探讨。
智慧社区建设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总结看,智慧社区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要建立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同时要真正实现社区智慧化,就必须建立社区运营平台,连接社区内的四个角色,让每个角色智慧化,否则笔者认为就不是真正的智慧社区,充其量仅仅是智能化社区。
结合国家最新出台新基建,在城市信息化、智慧社区等领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相信会给相关从业者带来新的机遇,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社区更加智慧化,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在我国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由于工作局限,笔者所接触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应用于城市社区之中,因此本文的讨论范围,默认为城市社区):
一是各网格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二是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使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于维稳、计生、办证等琐事上。
三是基层筹资渠道有限。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基层尤其是社区一级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当前网格化管理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