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维渲染_可视化运维管理
发布日期:2020-09-25 浏览次数:793

实现智慧社区路径:
现智慧社区“雨后春笋”般的喷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及企业所重视,甚至不少地区宣称已经建成了“智慧社区”,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的智慧社区还存在较多障碍。
一、“智慧社区”的片面性。由于行业的局限性和企业自身角度的不同,目前的智慧社区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企业就有一千个智慧社区。
二、没有准确把握用户的本质需求。目前来看,多数智慧社区的应用建立在企业的角度,未能真正落实到用户需求本质,导致智慧社区综合应用水平低,许多的便民功能的体验度差,普及率低。
三、技术落后达不到“智慧社区”要求。目前社区的智能化系统包括模拟、半数字化、数字化系统。从现状上看,部分企业在建设成本,人工成本,技术成本上节约资源或克扣成本导致技术研发落后,多数智慧社区组成设备沦为摆设。
四、硬件设备产品的标准不一。各厂家‘各自为政’,各品牌“独树一格”,在用户体验上造成障碍同时更是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潮流上设下阻碍。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及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外,还要给予更强的安全感及多元化生活服务。故此,智慧社区并应运而生了。而至于智慧社区如何实现建设呢?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予各位提供一些参考!

法治化视野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社区管理比较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就依赖于以先进数字和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而如何将社区网格化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挑战。可以说基层稳定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如何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管理,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有效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途径,也会成为我国社区管理发展的趋势。而它的推进必须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政府能不能够依法推行,居民能不能够积极参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管理效率上成效显著,但作为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在运行中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治愿望和权益诉求不免存在冲突。下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视野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一、立足现有法律法规,明确管理主体
社区网格管理确实较为适应当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但是在推行社区网格管理模式时,必须要明确管理的主体。一方面,必须依法界定主体资格,特别是网格负责人的法律地位和执法权限问题,只有厘清法律资格问题才能使网格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据可依,确保网格管理人员组织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都能够顺利的开展,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网格工作人员还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高基层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另外,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型模式,原有的法律规范在应对目前的管理需求方面可能存在漏洞和缺陷,因此在实践的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调整,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组织开展活动,强化法律意识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网格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但是部分网格管理人员是临时转岗过来的,专业性不够,不能够满足实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需求。如,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必定需要掌握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计算机技术基本知识,然而当前的网格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文化素养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管理过程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因此,在社会治理法治化视野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就要积极开展组织法律法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使网格化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各个活动都能够依法进行,确保管理规程是规范、合法的。